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1993年,黄仁勋,这位年仅30岁的企业家,带着对图形处理器的无限憧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LSI Logic,创立了英伟达。在那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市场上已有20多家企业,既有科技巨头,也有初创新星,英伟达凭借黄仁勋在半导体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跻身其中。
1995年,英伟达推出了其首款产品NV1,这款产品在当时还未有显卡概念的年代,被定义为多媒体加速器。它不仅整合了2D和3D图形处理技术,还具备了视频、音频处理及游戏端口等多项功能,展现了英伟达在图形处理领域的雄心与实力。
然而,英伟达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微软Direct 3D标准遭遇困境时,英伟达却以其GPU的卓越性能,推动了DirectX标准的普及,赢得了微软的青睐。这份认可不仅让英伟达参与了DirectX标准的制定,更获得了初代Xbox显示芯片的订单,这无疑是对英伟达技术的极大肯定。
时间来到2008年,PC市场开始下滑,英伟达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英伟达推出了Tegra系列芯片组,采用ARM架构,并内置了基于GeForce的图形处理器。英伟达坚信,只要智能手机游戏的需求存在,Tegra就能在移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017年,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发布了面向AI的Tesla V100 GPU,将其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计算能力项目”,研发预算高达30亿美元。这一举措标志着数据中心业务成为英伟达的第二增长曲线。尽管市场对此并不完全理解,但时间最终证明了英伟达的前瞻性。
到了2020年夏天,数据中心业务的营收超越了游戏业务,成为英伟达的主要收入来源。正是英伟达提供的强劲算力,助力OpenAI训练出了引起全球关注的ChatGPT,开启了生成式AI的新篇章。英伟达的市值随之飙升,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然而,回顾过去,英伟达的成功并非然。它是一个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几乎完美无瑕的幸运儿。在初创阶段,它避免了大多数企业因选错技术路线而失败的命运;在成长阶段,它克服了长期不盈利的困境;在成熟阶段,它抓住了新的机会窗口,避免了像英特尔那样在老赛道中挣扎。
英伟达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技术和产品的不断革新。黄仁勋,这位身段柔软的管理者,以其坦然面对失败、勇敢寻求帮助、在承受痛苦时坚持实现梦想的精神,带领英伟达一次次从低谷中崛起。他的管理哲学,以柔克刚,将英伟达带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正如黄仁勋在台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所言,坦然面对失败,勇敢寻求帮助,在承受痛苦时坚持实现梦想,同时专注于自己的真正优势,敢于战略性地撤退、放弃。这种精神,让英伟达在被压制了25年后,依然能够一次次从低谷中爬起,抓住正确的时机,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