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领域的投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动,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生态系统的实际收入增长却显得步履蹒跚。曾经引发广泛讨论的AI收入难题,其数额已经从2000亿美元飙升至6000亿美元,这一数字的增长无疑给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挑战。
红杉资本的David Cahn在去年9月发表的文章《AI的2000亿美元问题》中,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AI的收入究竟去了哪里?”他指出,AI基础设施建设所预期的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不仅是对资本支出的考验,更是对终端用户价值的一次审视。
时至今日,随着英伟达市值的飙升,AI领域的收入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峻。Cahn在最新的分析中指出,若以英伟达的年收入预测为基础,再考虑到AI数据中心的总成本和终端用户的毛利率,我们不难发现,AI领域的收入缺口已经扩大到了6000亿美元。
自去年9月以来,AI行业经历了几项显著的变化。首先,GPU的供应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初创公司不再为获取GPU而焦虑。其次,随着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资本支出达到历史新高,GPU的库存量也在稳步增加。此外,OpenAI继续在AI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收入从16亿美元增长到了34亿美元,与其他初创公司相比,这一数字显得尤为突出。
然而,尽管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和新兴企业在AI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收入,但与预期相比,这个数字仍然相去甚远。Cahn曾乐观地预测,谷歌、微软、苹果、Meta等公司每年能从AI相关业务中获得100亿美元的收入,但现实情况是,这个预期的数字正在迅速扩大,形成了一个5000亿美元的缺口。
英伟达即将推出的B100芯片,以其出色的性能和成本效益,预计将引发新一轮的需求激增。这不仅预示着可能的供应短缺,也反映了市场对高性能AI芯片的渴望。
尽管有人将GPU的资本支出比作修建铁路,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逐渐显现,但Cahn认为这种类比忽略了几个关键点。首先,GPU数据中心缺乏定价权,与铁路等物理基础设施相比,其内在价值和垄断性要小得多。其次,历史上的投机性投资狂潮往往伴随着高比例的资本损失。再者,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半导体产品的快速折旧,这与物理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价值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Cahn强调,虽然AI技术的发展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只有那些真正为终端用户提供价值的公司,才能获得市场的丰厚回报。在这个充满潜力的技术浪潮中,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投机狂潮是技术发展的一部分,但我们需要保持清醒,不被快速致富的幻想所迷惑。
前方的道路虽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对于那些致力于在AI领域创造价值的公司和个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和坚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