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圆满落幕,"具身智能"这一概念成为大会的焦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图灵70多年前提出的理论逐渐走向实际应用,而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具身智能最生动的体现。
在这次展会上,众多能走能跳、甚至能做出"一字马"等高难度动作的人形机器人,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展品。H1-2展馆附近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成为热门打卡地,特斯拉Optimus、傅利叶GR-1、夸父4代Kuafu-4th version、宇树H1、开普勒先行者K1等明星产品齐聚一堂,让整个展馆都充满了科幻照进现实的气息。
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尽管只能远观不能近玩,但展台前依然人潮涌动,参观者络绎不绝。要近距离一睹Optimus的风采,需要找准时机才能挤进去,其人气在整个展馆中都遥遥领先。
展会期间,记者走访了十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和投资者、业内人士、参观者,试图从多元视角剖析这场具身智能盛宴背后的真相。
"现在风口正盛,能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都会拿出来展示一番,但别盲目乐观,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坦言。这些外形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机器人,虽然科技感十足,但一谈到量产和商业化落地,多数企业工作人员都会显得有些支支吾吾。就像参观者反复询问的那样,"好玩是好玩,但买回去能干嘛呢?"
在交流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教育、医疗、工业制造、服务业是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尝试的应用场景。但在定价策略上,有的企业认为应该通过低价抢占市场,有的则认为前期价格战意义不大,反而可能对行业不利。
面对风口,机器人企业都在努力向市场和投资者讲述动听的故事,但人形机器人的前景真的那么明朗吗?他们心中似乎并没有那么笃定的答案。
共识:TO B场景是落地首选
"这一年的变化太快了,去年大家关注的焦点还在软件层面,今年都来看人形机器人了。"一位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感慨道。
根据WAIC大会官方资料,今年共有45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和25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参展,而一年前,人形机器人参展企业还不到10家。去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还没有能双腿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亮相。但今年,像卓益得这样的公司已经带着自家的人形机器人在展馆中"遛弯"。7月4日的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上,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宇树科技的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还发表了题为《具身智能是实现AGI最有效途径》的主旨报告。
在具身智能的狂欢之外,记者也注意到,多数参观者都会问参展企业,"这个机器人能干嘛?能帮我做家务吗?"而企业的回答也基本一致,"现在还不行,但未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刘宇飞在7月4日的论坛上表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难点在于场景应用难和高质量数据获取难。
尽管困难重重,但企业已经在探索中前行。多数企业选择教育、科研、工业制造、服务等领域作为率先落地的场景。此前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上亮相的国内首款搭载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全尺寸机器人"夸父"也来到了现场。开发商乐聚方面表示,这款机器人已经开始量产,价格预计在60万元-80万元人民币之间,主要使用场景是在教育和科研领域,而非工业制造领域。
乐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乐聚机器人从2016年就开始在教育领域探索尝试,产品研发出来需要有渠道销售,因此这是有一定积累的。此外,人形机器人现在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在系统、感知、决策、控制、算法等方面还没有达到十分完善的水平,所以需要和一些国内高校合作去积累技术优势。"
7月5日下午三点半,机器人企业傅利叶智能的展台前人头攒动,他们进阶升级的人形机器人GR-1正在进行演示。去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傅利叶智能发布了全尺寸人形GR-1并率先实现量产。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GR-1主要会在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中落地,这是我们擅长的领域。"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总体而言比较相似,没有说哪家更强一些,关键还是寻找到落地的场景。"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不管是面对工业制造、服务领域、教育等,其实技术难度差得不多。但康养和医疗方面相对要求高一些,因为面对人,机器需要更多的数据训练来达到精准的程度确保安全。"
在交流中,记者注意到企业之所以优先选择科研、教育等领域尝试落地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受到高昂价格因素的影响,只有B端的企业有支付的能力;第二个原因则是和自身的行业积累相关,例如康养之于傅利叶、教育之于乐聚。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展商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工业领域方面投入,也是因为此前有过相关积累,但究竟哪个领域更能发挥人形机器人的作用,谁也说不好。
分歧:继续研发还是打价格战
机器人并不是一个特别先进的概念,从工业机器人到协作机器人,再到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机器人一直存在于产业链中,也是一代代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目标。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快速受到关注,一方面得益于AI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成为时髦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标杆企业特斯拉的带动。
几年前,美国机器人企业波士顿动力虽然也依靠酷炫的演示视频带来了一波流量,但业界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并没有太多感知,直到特斯拉的加入改变了这一现象,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空中楼阁"。
特斯拉方面表示,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后续将会卖给个人,售价预计在2万美元(合人民币14.5万元),明年开始限量生产。据特斯拉CEO马斯克预测,到2025年,特斯拉工厂内将有超过1000个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他预计,将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计达到100亿-200亿。特斯拉目标年产10亿台,占据市场10%以上份额,为特斯拉带来25万亿-30万亿美元的市场。
和特斯拉同样将价格打下来的,还有宇树科技今年5月发布的G1人形机器人,起售价9.9万元,但此次并没有来到展会现场。宇树科技方面告诉记者,G1没有来到现场是因为目前尚未开启量产,预计将于今年Q3开始量产。
相较于2023年8月发布的65万元售价的H1,G1价格急速下降。据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本的压缩主要得益于宇树所有核心部件自研,例如驱动器、控制器、电机、代码再到生产全部都是自己在做的,但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处在早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H1还是G1,都是一个前期探索市场的产品。"
据《经济日报》报道,人形机器人造价最高的是关节,关节主要由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编码器、电力传感器等组成,约占整体成本的2/3。比如,用于保障机器人灵活性的伺服电机,在国外售价多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平均一个人形机器人需要20个到30个,光电机成本就达到10万元。想要把价格降低,成本的确是一个问题,毕竟并不是每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实现相关核心零部件自研。
在展会现场,记者注意到不同企业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定价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特斯拉Optimus和宇树G1属于10万元区间;达闼机器人XR4、开普勒计划今年下半年量产先行者K1人形机器人等在30万左右;宇树H1、乐聚"夸父"等在50万元、60万元;傅利叶、星动纪元等公司旗下产品则没有公布官方售价。
其中,开普勒、达闼等公司展台的工作人员认为,虽然现在人形机器人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竞争十分激烈,已经到了需要靠价格抢市场的阶段;但钛虎、傅利叶的工作人员则称,对于现在的市场而言,价格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微乎其微,还是要先把产品做好,现在发起价格战对行业不利。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找到市场需求实现量产,价格很快能降下来,这不是什么太难解决的问题。"
在展会现场,记者也遇到了一些企业负责人来考察市场,一致的观点是,现在人形机器人卖多少钱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因为只要大规模采购量产,价格不是问题,前期考察的重点还是在性能、场景等,例如机器人的续航、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