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数字经济浪潮中,科技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商业版图。8月22日,百度集团公布了其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揭示了一幅复杂而微妙的商业图景。尽管整体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但广告业务的下滑却由智能云服务的强劲增长所抵消,使得百度的核心收入得以微幅增长。
具体来看,百度在第二季度的总收入为339亿元,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0.4%。然而,其核心业务的收入却实现了1%的增长,达到了267亿元。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百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达到了55亿元。在广告收入方面,尽管在线营销收入下降了2%,至192亿元,但非在线营销收入却实现了10%的增长,达到了75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智能云业务的推动。
在审视百度的业务模式时,我们不难发现,它与谷歌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家公司都依赖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现金流来源,并且都在积极布局从芯片到框架、再到大模型和行业应用的端到端人工智能战略。在这场人工智能的竞赛中,谷歌和百度都被视为“老钱公司”中的佼佼者。
谷歌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同样引人注目。尽管YouTube的广告收入出现了下滑,但谷歌的搜索业务却超出了市场预期,实现了485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3.8%。谷歌在财报会议上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扩展了搜索的类型,例如视觉搜索,而AI Overview和Circle to Search等功能则增强了用户端的搜索体验,提高了搜索的使用率和满意度。
对于百度而言,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信号。人工智能并没有颠覆谷歌,反而增强了其搜索业务。这无疑让百度也松了一口气,因为AI搜索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任何新兴公司在进入市场时,都会宣称自己的目标是“对标谷歌,超越百度”。
在财务和业务策略上,百度和谷歌都表现出了对资金的谨慎态度。两家公司都在通过局部测试AI搜索功能和推出新应用程序来探索新技术与旧业务、商业化和用户体验之间的界限。
对于百度来说,在线营销收入的下降可能只是暂时的。人工智能对搜索和广告业务的推动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但值得庆幸的是,尽管AI搜索领域的新兴公司如Perplexity仍在努力提高月活跃用户数,谷歌和百度已经成功地融入了广告商的行列。
在大模型的热潮中,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日调用量已经超过了6亿次,日均Tokens使用量达到了1万亿。截至6月,飞桨文心社区的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了1465万。在电话会议上,李彦宏再次将焦点放在了大模型上。然而,在当前阶段,大模型更像是一种“赔本赚吆喝”的策略,最终的盈利还是要依靠云服务。
目前,国内外有两种主要的云服务盈利模式。一种是以谷歌、微软和百度为代表的“云服务提供商+大模型提供商”,通过云服务提供MaaS(模型即服务);另一种则是AI基础设施公司将GPU、算力、模型推理、云服务和软件打包在一起,收取服务费用。
在大模型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吸引生态合作伙伴并在行业大模型中树立标杆,百度等大厂选择了主动让利。据光子星球的了解,百度为一家全国性的合作企业开出了“一年几十万”的优惠价格。
在To B市场,大模型的中标项目金额通常在百万到千万级别,与云计算的订单相比,价格差距较大。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云服务、大模型和应用往往被捆绑销售。由于路径依赖,他们可能会在采用某家云服务的基础上,继续选择该家的大模型产品,因此云服务提供商在现阶段具有天然的优势。
根据非凡产研的报告,2024年上半年,国内大模型领域累计中标207次。百度在主流大模型厂商中拿下了最多的中标项目数量,覆盖了最多的行业,中标金额总额超过了6400万。此前,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透露,“国内98家央企中,超过一半使用了百度的大模型平台或服务”,其中很多是从云计算时代积累下来的客户。
最终,大模型带来的增益都体现在了云业务上。百度在电话会议上透露,2024年第二季度云业务收入为51亿元,同比增长了14%,高于上一季度的12%。AI收入占比为9%,同样高于上一季的6.9%。
尽管百度智能云起步较晚,市场份额相对较低,难以与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竞争,但随着Gen AI浪潮的到来,百度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希望。
被寄予厚望的智能云业务在2022年成为百度增长最快的业务,并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了八年来的首次盈利。连续几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无疑为百度智能云业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AI搜索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赛道。一家既不做底座模型也不拼技术刺刀的AI搜索公司——Perplexity,目前的估值约等于一个月暗,这显得相当吸引人。
从整体趋势来看,用户对AI搜索的热情很高,这导致AI搜索的增速异常高。数据显示,7月份,360AI搜索的访问量同比增长了82.48%。Perplexity搜索引擎回答了大约2.5亿个问题,而2023年全年的查询量才有5亿,一个月已经完成了去年半年的KPI。
尽管用户愿意尝试AI搜索应用,但搜索市场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谷歌、微软、百度等老牌搜索引擎手中。而且事实证明,这些老牌搜索引擎的AI化改造同样势头强劲。据AI产品榜aicpb.com的数据,微软New Bing 7月份的访问量为1.78亿,同比增长了31.49%,而嵌入AI功能的百度搜索访问量为3.92亿,同比增长了61.22%。
大厂在搜索改造上没有创业公司那么激进,劣势在于不够AI原生,总有一种“半截互联网,半截AI”的感觉。最典型的就是谷歌,发布了一个Demo后就销声匿迹,新功能半年多都迟迟未上线,背后花了大量时间与广告商进行博弈。不过,这种渐进式的改造,也为AI搜索的商业化留下了空间。
百度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披露,第二季度由AI生成的搜索结果比例提升至18%,相较于第一季度增长了7%。
“用遍了所有AI,还是得去搜百度”,这可能是目前用户经常出现的情况。
从技术角度看,模型处理还不够智能,现阶段的问题是“授权”。为了提升搜索的准确性,就需要引入参考源。理论上,参考资料越全面,质量越高,最后得到的答案质量也就越高。但渠道掌握在大厂手里,百度有百家号与搜索引擎,腾讯有微信与视频号,字节有抖音。这意味着,如果某个搜索信源没有授权给某家的AI,又恰好不在上述的分发渠道内,便会缺少这个参考源。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据Quest Mobile的数据,使用新AI搜索类APP与使用百度APP的用户出现了高度重合的现象。以天工APP为例,今年1月份两者的重合用户数为220.8万,到6月份增长了32.5%至292.6万。但在各自重合用户占比上却出现了“剪刀差”,重合用户占百度比例上升,占天工比例反而下降。
这从侧面其实也说明,百度APP的用户数仍在上升,而AI搜索用户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百度第二季度财报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月,百度APP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7.03亿人,同比增长了4%。
传统搜索似乎还没那么容易被彻底颠覆。
谷歌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曾表示,“AI扩展了搜索的类型”。Lens中的AI Overview导致整体视觉搜索使用量增加,出现在AI Overview上方或下方的广告依旧能吸引企业。
李彦宏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智能体的重要性,这回也将其引进了搜索,一方面解决用户不会搜、不会提问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其个性化搜索需求。搜索不再是输入输出的窗口,而是找到智能体的方式,由各个精专的智能体来解决实际问题。
百度财报电话会称,智能体在百度生态的分发量大幅增加,7月日均分发次数超过了800万次,是5月的两倍。
听起来好像又是下一个智能体的“竞价排名”机制。首先百度有权决定能否分发到百度搜索当中,分发到搜索生态中又可以决定搜到的先后顺序,还有用户的prompt与不同智能体的关联度,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