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技术的浪潮中,高精度地图(高精地图)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期,国家安全部的一则泄密提醒,将高精地图厂商推至风口浪尖,暴露了行业内的困境。境外公司通过合作名义,非法在我国进行地理信息测绘,引发了对国内智能驾驶领域的关注。
尽管有公司出面澄清,但这一事件无疑加剧了高精地图厂商的困境。智能驾驶领域的“有图”与“无图”之争,一直是行业热议的话题。特斯拉FSD入华的消息,更是让一些车企开始公开质疑高精地图的必要性。
在“去高精地图”的浪潮中,图商们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然而,高精地图是否真的走到了尽头?图商们的未来又将如何?
从去年开始,行业内出现了一股“重感知、轻地图”的风潮,认为“去高精地图”的速度越快,智能驾驶的能力就越强。但这一观点并不完全站得住脚。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方案时,虽然强调“不依赖高精地图”,但并未完全否定其价值。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上海车展,华为宣布其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将不再依赖高精地图。这一声明迅速引起了图商们的警觉。四维图新CEO程鹏公开批评了这种“无图”技术路线,认为这是车企缺乏地图资质、知识产权和安全敬畏的表现。
尽管图商们努力争取,但车企去图的步伐并未放缓。今年,华为余承东宣布,由于高精地图更新速度慢,华为将不再依赖高精地图。随后,多家车企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提出了“去图”、“无图”的口号。
对于车企而言,高精地图的快速兴起和迅速衰退,反映了行业对高精地图局限性的认识。城市NOA的实施过程中,高精地图的问题开始显现。甲级测绘资质的申请越来越难,城市高精地图的更新频次和成本,无法满足车企的需求。
在城市使用高精地图,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无法保证准确性。为了跟上“开城大赛”的进度,车企不得不放弃高精地图,转而依赖无图技术。然而,高精地图在自动驾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超视距传感器。
例如,智驾车辆仅靠实时感知通过十字路口,需要训练一个参数量巨大的神经网络,这将占用大量计算资源。而在复杂的城市路口,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也会感到困惑,更不用说刚刚进入城市的智驾车辆了。
高精地图对静态交通元素和道路连接关系的精确表达,可以减轻感知系统的负担,节省计算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于更好地感知动态物体,降低智驾算法中预测和规控模块的难度。
因此,对于尚未将高阶智驾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车企来说,高精地图仍然非常重要。一些车厂甚至亲自投入重金开发高精地图,这给了图商们继续前进的勇气。
尽管图商们从未离开智驾舞台,但他们的生存确实非常艰难。面对智驾算法的快速进化和激烈的智驾进城竞赛,国内主流图商开始转型,选择“轻量级高精地图”,这为“重感知轻地图”提供了新的解释。
“轻地图”可以理解为提供车道级服务,但缺少定位图层,精度为分米级。轻量级高精地图通过降低地图精度要求,提升算法容错度,实现了一次采集即成图,降低了成本。
这种轻量级高精地图对地图的精度和元素丰富度进行了适度裁剪,例如,只需提示红绿灯的大致方位,结合车辆本身的感知能力,便可实现原有高精地图的效果。
在法规层面,甲级导航测绘地图的政策只会越来越严格。理论上,只有具备测绘资质的企业才能收集和管理数据。这意味着,即使车企收集了大量数据,也必须找第三方图商“托管”。
除了一些有互联网基因的车企,包括比亚迪、长城、上汽、广汽等传统车厂,并没有真正掌握无图NOA的核心能力。这也意味着图商们有做生意的空间。
高德预计,到2025年,将有六七百万的汽车需要使用高精地图。但对于传统车厂来说,是否使用高精地图似乎并不重要。小鹏虽然实现了无图技术,但销量并未因此提升。而比亚迪依靠DM-i技术等综合实力,月销量达到了40万辆。
图商们或许暂时看不清算法的上限,但他们已经意识到,高精地图可能会逐渐退出舞台,这是由自动驾驶的技术趋势决定的。图商败给算法,可能是智驾的终局。
危机感通常会加速技术进程,图商们对于“被抛弃”的可能性并非没有最坏打算。他们已经开始研发新技术和业务模式,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事实上,图商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不能把全部砝码都押在高精地图上。四维图新等公司已经开始全面布局智能化赛道,但几年过去,这些图商并没有止住亏损步伐。
进入2024年,上半年虽然有16.67亿的营收,但整体亏损达到了3.56亿元。智云、智芯与智舱业务均实现了营收增长,只有智驾业务出现了营收下滑。
尽管如此,图商们仍在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种方式提高鲜度、降低成本,以期在自动驾驶量产化落地的进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价值。
在难熬的寒冬中,总有人等不到春天。但对于那些能够适应变化、不断创新的图商来说,春天或许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