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智能体」正逐渐取代传统App,成为新时代的宠儿。近期,一个由科技界重量级人物组成的团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前谷歌Android产品管理副总裁、前小米全球副总裁Hugo Barra(昵称「虎哥」),前Android产品工程副总裁David Singleton,以及前Meta副总裁Ficus Kirkpatrick(曾负责VR、AR平台开发)。
在操作系统领域,两大流派正展开激烈竞争:一是以苹果、Google为代表的「改良派」,他们选择在现有操作系统架构上深度整合AI技术,打造AI化的操作系统;另一派则是以vivo BlueOS和华为HarmonyOS NEXT为代表的「原生派」,他们从操作系统的底层设计开始,就以AI为核心进行架构重塑。
改良派的优势在于其「稳健性」。例如,苹果提出了个人化操作系统的理念,通过Apple Intelligence整合全生态下的AI体验,使得AI功能与用户的现有习惯无缝对接,同时保持原有的应用生态。在iOS和macOS的体系中,苹果通过一系列增量的AI功能改造传统操作系统,特别是在即将推出的iOS 18中,AI的深度融合尤为显著。从Siri的智能升级,到基于AI的健康追踪和数据整理,苹果的AI系统无处不在,却又始终隐藏在用户习惯之下,平滑而内敛。
然而,改良派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传统操作系统的架构并非为AI任务设计,在面对需要大规模并行计算或复杂场景感知时,往往会受到性能和逻辑的限制。
相比之下,vivo蓝河和华为鸿蒙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道路——重塑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以AI为核心进行原生架构设计。以vivo蓝河为例,它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大模型技术,并采用了被马斯克誉为「实现AGI的最佳语言」Rust作为底层语言开发系统。
在架构设计上,蓝河在系统层重点设计了AI能力,这一点与原生鸿蒙不谋而合,两者都以「意图为中心」,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终端设备,它们的角色都是执行用户意图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应用载体。在鸿蒙原生智能架构中,意图框架和用户数据图谱被设计成一个子系统。
原生派的优势在于其「未来性」,它能更充分地释放AI技术的潜能,适配未来更多复杂场景。但其挑战也不小,从头设计意味着需要重新搭建开发者生态,短期内很难迅速落地并产生效益,即便是原生鸿蒙也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同时还是要面对不小的挑战。
「改良」还是「原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简单。原生派的挑战在于生态构建的难度,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和成熟,原生鸿蒙也不例外。但显然,AI时代的原生操作系统没有历史负担,也更有潜力。
不过至少在目前,AI操作系统的关键可能还不在于「原生」还是「改良」,而在于谁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多模态智能化交互下,人机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两种模式大抵还是会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前进、迭代。
而无论路径如何演变,AI操作系统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能让「设备更懂人」的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