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联合其他三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构建防范“信息茧房”的机制,提高推送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指的是一个充满个人喜好信息的舒适区,在这里,人们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平台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点击、浏览和搜索历史,为他们筛选信息,同时减少他们接触其他信息的机会,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黑箱”:你所见,即算法所愿;你的思想,也在无形中受到算法的影响。那么,你是否害怕被困在这个“黑箱”之中呢?
算法的演变从未停歇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用户的挑战已从“如何获取知识”转变为“如何辨别知识的真伪”,这为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信息茧房所引发的“回音室效应”让即便是最小众的爱好、最离奇的想法,也能在算法的帮助下找到共鸣。你点赞的图文和短视频,不过是自我认同的回声。每个人都只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内容,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享受“自由”和“快乐”。然而,这种“自由”和“快乐”不过是算法为你搭建的牢笼。
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还在不断进化。算法1.0版本依赖于用户主动选择和收集信息,通过协同过滤技术挖掘用户历史行为,预测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推荐,就像电商平台的“猜你喜欢”功能。而算法2.0版本则得到了大数据的支持,几乎不需要个人收集和选择,直接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推送。无论你是谁,算法只会让你看到你想看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算法满足了你的精神需求。当然,算法2.0版本不会承认它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它只会称这是“定制化触达/垂直化推荐/精准化投放”的结果,是一种合法的商业工具。
抖音/快手的兴趣推荐,表面上看似中立的算法,实际上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大相径庭。
对于大多数“兴趣广泛”的用户而言,他们接收到的内容可能是宠物、旅游、数码等,当然也包括一些低俗内容。至少在当前的平台环境中,后者的比例远大于前者。
对于那些生活单一、内容重复、自控能力较弱、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用户来说,算法推荐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是极其负面的。
这类人群非常广泛,包括蓝领工人、中老年人以及低龄中小学生。
在算法的影响下,他们很容易沉迷于低俗内容的“茧房”之中,甚至接收到不适宜的信息。
比如,老年人可能被困在养生、健康和短剧中,相信不切实际的浪漫故事;
蓝领工人在劳累一天后,可能会沉迷于低俗直播,不惜花费全部工资成为直播间的“榜一大哥”;
甚至一些中小学生,过早接触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的内容。
如果这些高密度人群被算法“冷漠地仅凭兴趣”推荐,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红药丸还是蓝药丸?
如果你只能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许多人可能觉得无所谓,认为这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但如果算法影响你的认知呢?认知实际上是信息量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你摄入的信息越多,支撑你认知的知识体系就越强大。如果你摄入的信息充满误导,比如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中,如果你看到的10条短视频中有9条都与LGBT相关,你会不会认为LGBT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而异性恋才是性少数群体?如果你基于这些信息形成了认知,那么你就进入了算法的“下半场”:如果你否定它,你就必须推翻你的全部认知。
有一个讽刺的冷笑话,非常适合描述现在的算法。
“小时候,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大家都说唐僧的袈裟是黑色的,有个同学坚持说是红色的,结果被大家打了一顿。后来他哭着带我们去他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彩色电视机。”
是的,当你认为“黑袈裟”是真理时,“红袈裟”就成了异端、另类,是应该被排斥和敌视的。如果要让“黑袈裟”知道真相,就必须打破他们的认知,揭开他们的头盖骨,才能真正了解真相。就像《黑客帝国》中,面对舒适的算法世界和残酷冷漠的真实世界,你会选择蓝药丸还是红药丸?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迎合自己的算法世界,即使它控制了你的全部信息。
地主还是农奴?
法国经济学家塞德里克·迪朗在其著作《技术封建主义》中,将算法背后的企业比作“地主”,用户则是“农奴”。迪朗认为,算法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将用户变成了数字农奴。算法通过分析用户数据,预测用户行为,并将其转化为利润。用户在算法的统治下失去了自主权和控制权,按照算法的逻辑行动。这种现象类似于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将用户束缚在数字平台的“领地”中,无法逃脱算法的控制。
“地主和农奴”的最典型案例就是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他们认为自己工作自由,不受老板监管,想工作就工作,似乎获得了某种自主权。但实际上,奴役者只是从“企业老板”变成了“企业工具”,他们除了遵循平台算法给出的订单、路线和价格外,别无选择。社会的舆论压力也被巧妙转移,变成了“乘客和司机”“顾客和外卖员”之间的矛盾,仿佛订单、路线和价格不是由算法生成的。这又回到了迪朗和《技术封建主义》的核心主题: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数据不断成为算法优化和决策的“养料”,而社会互动又在被算法的结果“操纵”。
如果你问如何摆脱算法的束缚,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选择权交给用户,让他们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所谓的“定制化触达/垂直化推荐/精准化投放”等商业行为。最后,再次提问:“你选择蓝药丸,还是红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