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行业的十年沉淀,让我见证了近百家智能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崛起,并有幸投资了其中近十家。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见解和心得。
1. 投融资的时机:当前,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热潮似乎已接近尾声。多数机构已经纷纷出手,而那些仍在观望的,要么是持怀疑态度,要么是等待商业化成果。对于仅靠PPT融资的企业来说,时间已经不多了。
2. 技术路线的演变:尽管媒体和投资者热衷于给企业贴上各种标签,但今年以来,技术路线的分歧正在迅速缩小,大家都在向具身大模型端到端感知控制的方向发展。正如银河王鹤老师所展示的,虽然在特定动作上传统控制可能更有效,但要实现具身智能的泛化和通用性,具身大模型成为了共同的技术选择。
3. 具身大模型的构成:具身大模型涵盖了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要素。算力方面,英伟达无疑是行业的领头羊,而数据和算法才是核心。
4. 数据的重要性:数据的模态多样,包括视觉、力觉、触觉和听觉等,来源也多种多样,如仿真、遥操作、视频等。要实现泛化通用,必须综合多模态、多来源的数据。因此,所谓的仿真派和遥操作派的界限已经模糊,大家都在使用多模态、多来源的数据。
5. 算法的焦点:目前,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是主流算法,尽管新算法的探索仍在进行,但尚未有突破。当前的重点是这些算法的底层改进,例如PPO、BC等。
6. 端到端的实现:端到端在自动驾驶领域已被证明有效,但在机器人领域,端到端的具体实现仍有争议。感知端到执行端的端到端是明确的,但任务规划部分是否需要外接大语言模型,以及外接后是否还算端到端,都是讨论的焦点。
7. 大脑的角色:近期,穹彻卢策吾老师、智平方、若愚等都在探讨大脑的概念。在我看来,真正的大脑应该是Open AI,因为只有大语言模型才能进行任务规划。市场上所谓的大脑,实际上可能只是在做小脑的工作,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尚未标准化的情况下,小脑与身体是紧密耦合的,难以用一个大脑控制多种人形机器人。
8. 形态的选择:如果仅限于室内场景,轮式人形机器人是可行的。但如果需要室内外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更为合适。随着下半身技术的进步,轮式人形机器人可能只是一个过渡形态。
9. 上下半身的平衡:上半身和下半身都至关重要,但如果必须选择,上半身可能更为关键。然而,下半身的技术差异更为明显,尤其是在轮式人形机器人领域。
10. 泛化的实现:泛化能力与数据量密切相关。当数据量达到Billion级时,泛化能力将逐渐显现,目前的核心任务是积累数据量。
接下来,让我们放眼全球及中国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企业。
全球三大巨头、六大独角兽
三大巨头:Tesla、Google、NVIDIA
六大独角兽:Figure、π、Skild、Agility、波士顿动力、Covariant、空间智能
这些企业的资料广泛可查,我就不赘述了。
国内四巨头,六大创业公司
四巨头:华为、小米、小鹏、优必选
创业公司:智元、宇树、傅利叶、乐聚、银河、浙江人形、逐际、星动、星海图等九家估值超过10亿的公司,其余的估值均在10亿以下。今天,我们主要分析这九家公司,未来潜力的分析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展开。
宇树科技:硬件领域的佼佼者
宇树科技以其9.9万的亲民价格和空翻视频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其硬件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美国众多高校和研究所纷纷采购,科研市场几乎被宇树科技所垄断。
浙江人形:融资规模的领头羊
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浙江人形以其超过12亿的天使轮融资额独占鳌头。熊蓉老师团队的技术背景和中控技术产业的资源,使得浙江人形备受期待。
星动纪元:端到端技术的先行者
星动纪元在具身大模型的转型中表现突出,尤其在下半身技术上领先明显。陈建宇教授的AI背景和星动纪元在AI领域的持续贡献,使其在行业中独树一帜。
逐际:渐进式发展的典范
逐际科技以其渐进式的发展策略,在四轮足、双足下半身到全身的产业化落地中稳步前行。张巍教授的AI专长和逐际科技在AI领域的贡献,使其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四小龙应为:宇树、星动、逐际、浙江人形。
最后,我们来看看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布局较多的投资机构。
30家:联想创投等
13家:源码资本等
11家:梅花创投等
11家:美团战投等
10家:IDG等
利益相关:本人曾主导对星动、逐际、浙江人形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