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制造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国家繁荣和强大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制造业正迅速进入一个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新纪元。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的当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2%,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制造业比重从22.5%提升至近30%。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中国制造业正借助数字化的力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强调,华为将继续在数字化转型、技术能力和生态建设三个层面深耕,不断为制造企业提供赋能,实现“数智制造 一触即达”,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华为作为一家研发和生产并重的制造型企业,正将自身的创新技术和实践经验深度融合,并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将这些技术和经验复制、推广到更多制造企业中,真正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不仅是华为的优势,更是其使命和责任所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已经形成了体系完整、品种丰富、规模庞大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紧迫任务。
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如何有效落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以及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理念,已成为制造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华为也在积极思考这些问题,每年为数百家运营商、数万家企业提供服务,业务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支撑如此庞大的业务,华为必须依靠AI与数字化转型的融合,实现企业全面智能升级。
杨萍指出,在2014年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后,华为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建立全量全要素的联接和实时反馈系统,实现生产流程超过600万端侧装备的全联接;二是扎实推进数据治理,确保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通保持一致性;三是构建安全体系,通过多种围栏确保数据安全。
在此基础上,2018年,华为全面启动智能升级,将大模型全面引入到研产供销服各业务领域,以重构作业模式,提升业务效率。例如,在研发层面,借助AI辅助软件开发,大幅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在生产层面,借助大模型进行智能感知、分析和决策,全面提升生产力;在物流层面,灵鲲数智云脑的应用,实现了物流的端到端优化,以及全过程可视可控。
正是得益于在AI应用上“自己生产的降落伞自己先跳”的实践,华为在推进智能升级过程中,对AI与应用场景融合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并通过与客户联合创新,打造出制造行业专属大模型,覆盖算力底座、AI架构、AI框架、AI平台、AI模型、AI应用等七个层面,从而助力更多中国制造企业智能升级。
过去5年间,华为已经将自身在业务变革、管理变革、数智化转型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陆续转化为针对制造行业的咨询服务和场景化解决方案,并复制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中。但对于华为来说,自身的创新实践和经验总结只是赋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独特优势之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才是根本所在。
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表示,为了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华为在研发上持续压强式投入,并从算力、运力和存力三个层面入手,持续夯实数字底座,并打造适配制造业场景的各类解决方案。华为希望通过在算力、存力和运力上的创新,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让他们不会因为基础设施的问题影响数智化的前进速度。
在长安汽车建设数智工厂过程中,华为一方面将自身多年的数字化转型理论和经验赋能,成为了长安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另一方面,长安汽车采用了“一云一网一平台”的华为智慧工厂解决方案新架构,为数智工厂构建起坚实的数智化底座,助力长安汽车实现工程数据流、生产工艺流和商业信息流的打通,进而构建起业界领先的柔性制造能力。
在推动研发数智化转型方面,华为也为头部车企搭建起自主创新的工业软件体系,将研发上所采用的30多款工业软件、10多套研发数据管理系统,借助数据治理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数据的打通,从而推动研发流程的高效协同,并将新车型研发周期从原来的36个月缩短到24个月。
除汽车行业外,杨萍也表示,华为也在不断深耕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家电、轻工、医药等众多细分行业,让更多制造企业收获智能制造所释放的巨大技术红利。比如在生物制药行业,华为正在通过AI大模型强大的科学计算能力,助力新药研发,以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等;在机械行业,华为正在通过IPD(集成产品开发)帮助机器人企业重塑研发流程,实现研发与生产的协同管理,从而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包含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而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业体系和繁多的产品品种,华为在持续深耕制造的过程中,也在携手更多行业伙伴共同打造智能化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杨萍表示,华为将聚焦自己所擅长的复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层面,而面向制造细分行业,华为则与伙伴通过能力互补,一起完成从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到上层应用开发,从而为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更多场景化解决方案,带动整个智能制造领域的繁荣发展。
在制造业,华为携手产、学、研伙伴,包括汽车、电子、制药、重工、新能源等行业的伙伴,以及72所“智能基座”高校、30多个标准/协会组织、超过250万的开发者等,共同基于场景、能力、项目和意愿进行组合,已经服务全国超过7500家制造企业的数智化转型。
事实上,华为不仅仅只针对制造行业采取这样的做法,为帮助各行各业跨越“数智鸿沟”,邱恒强调,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的解题思路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带给客户”,并在2023年提出了“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目标,即无论是大型政企客户,还是中小微企业客户,通过选择“伙伴+华为”体系,即可凭借华为自主创新的技术、深入场景的方案、适销易用的产品,配合在您身边的、贴心周到的服务团队,以及华为丰富的自身+行业标杆转型经验的复制,“即达”数智世界。简单来说就是,“选择华为,让您的企业轻松数智化”。
为此,华为已经构建起开放、紧密、成长的“伙伴+华为”体系,并通过咨询、方案打造、运营运维等数智化全生命周期关键能力的支撑,让客户都能够轻松实现数智化。比如,在商业市场,华为将继续坚持以伙伴为中心,并通过“研、营、供、销、服、管”等,为伙伴提供全方位赋能。
结束语: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到制造业中,成为驱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力量。面对这一趋势,杨萍建议,制造企业首先要明确数智化转型的定位,做好规划;其次要提前做好数据治理,为数智化转型夯实数据基础;第三是在智能化应用上要做深而不是做大,在一厘米的切口做深,做一公里的深度应用探索。
同时,为了帮助更多制造企业拥抱智能制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华为也将基于自身数智化转型实践,继续推动技术的自主创新,深入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打造,打造更多样板客户,并通过伙伴的合作,为客户提供贴心的服务,实现业界标杆的广复制。
在邱恒看来,“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华为自身实践和服务客户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论,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客户;而且,整个方法论的支撑体系需要“伙伴+华为”共同来打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推动技术与业务场景的融合,从而服务好客户数智化转型的全生命周期,并助力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