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长安汽车的智能化工厂盛大启动,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随之公布:生产效率提升了20%,成本下降了20%,能耗减少了19%,每分钟就有一辆新车驶下生产线。
智能化转型的成果令人瞩目,但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变革似乎只属于行业的领头羊。
智能化的探索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同时伴随着失败的风险。当长安这样的领军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时,许多规模较大的企业仍在犹豫不决。
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为各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对于国内不同规模的企业,只要选择“伙伴+华为”模式,就能获得全方位的能力,包括自主技术、深入行业的解决方案、易于销售和使用的产品,以及全面的服务和本地团队,结合华为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和行业内的转型典范,让各行各业的客户轻松迈入“智能世界”。
01
将复杂留给自己,将便捷带给客户
华为在助力制造业客户加速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展现了其技术实力的溢出效应。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透露,华为作为一家源于制造业的企业,对制造业有着深刻的理解。自2018年起,华为全面启动了人工智能战略,通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AI+数据”的模式,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各个业务领域。
以生产执行为例,华为利用大模型技术和数据治理,对市场订单、研发代码、仓储物流和生产线设备等全流程数据进行清洗和训练,极大提升了工厂的敏捷性、效率和生产力。过去需要80人的高端手机生产线,现在仅需14人,每20秒就能生产出一部手机。
在与长安汽车智能化工厂的合作中,华为凭借其智能化转型经验,为工厂打造了坚实的智能化基础,实现了全厂硬件设备数据的云采集,助力打通汽车制造业的三大核心业务流程:工程数据流、商业信息流、生产工艺流,为业务转型、效率提升、智慧应用创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能化平台能力。
华为的服务不仅限于长安汽车,其“将复杂留给自己,将便捷带给客户”的理念已经惠及全国7500多家制造企业,覆盖汽车、装备制造、电子、家电、制药、重工、烟草、新能源等多个行业。
02
背后有一套“智能化”转型方法论
智能化转型的挑战不仅限于传统的汽车制造业。
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特别提到了广东惠州的一家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讯强电子,随着智能化的加速,其业务发展受到了园区网络的限制,网络的容量、质量和安全性成为了业务发展的瓶颈。
在惠州工厂网络升级项目中,讯强电子选择了华为的园区网络解决方案,利用华为Wi-Fi 7技术优势,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性能强大的无线网络。与业界其他Wi-Fi 7产品相比,华为的Wi-Fi 7首先实现了带宽性能的三倍提升,支持1G高清视频秒级下载,确保工业生产网的稳定运行;同时,配合华为2.5GE多速率POE++交换机,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和供电能力,确保网络设备的稳定运行。
其次,华为拥有独特的融合调度技术,能够实现空域、频域、时域、应用的融合调度。华为AP间采用智能协同和逐包定制发射功率,实现了并发性能的四倍提升,支持120个终端同时享受1080P高清视频无卡顿。
第三,华为打造了VIP用户保障,通过独家“超帧”技术专用切片,确保VIP用户享受专属通道,并通过逐包功控定向增强VIP信号,实现用户体验零受损,满意度提升100%。
最后,在安全性方面,针对黑客可能通过WLAN的空口信息抓包获取通信数据、进行数据破解等挑战,华为Wi-Fi 7通过独家的Wi-Fi密盾技术,使非法用户只能抓到无用的噪声包,无法获取用户的真实业务包,从而避免黑客通过Wi-Fi数据进行数据和信息的窃听和破解,成功守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起讯强电子的品质联接基础。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华为日常办公的终端数超过60万、每天有2万多场视频会议、传输280万份邮件……也曾面临园区网络的挑战,在融合调度、密盾技术、弹性切片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积累,并将Wi-Fi 7技术产品化,彻底解决了网络体验的瓶颈。
关键在于,如何让华为的技术、方案等能力高效“外溢”到各行各业,让各行业的客户都能加速实现智能化?邱恒的回答是:“我们服务了这么多客户后,发现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为此,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普适的转型实践方法。”
将这套智能化转型实践方法总结来说就是:架构先行、平台先行、场景创新、迭代前进。
其中针对架构先行和平台先行,华为还基于多年的成功实践,提出了行业智能体的参考架构,任何一个行业要做智能架构,首先要解决五层问题:包括利用5G、F5G、摄像头、传感器等技术,实现智能感知和智能联接;然后基于华为云、计算、存储等构建智能底座,提供通用计算、AI计算、数据入湖等能力;通过智能平台的数据治理、内容开发、模型开发等工具将数据建模;最终用一个个创新应用,帮助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邱恒同时强调,这个实践方法不是一个封闭的架构,而是由“伙伴+华为”共同来打造,华为聚焦在自己所擅长的技术、产品等领域,和伙伴一起深入理解行业的场景,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将技术跟业务场景结合,IT和OT结合,进行场景创新和迭代前进,从而服务好客户的智能化转型的整个生命周期。
03
“伙伴+华为”体系正越来越强健
因为“伙伴+华为”体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各行各业。
“伙伴+华为”是一个角色互补、能力强大、覆盖广泛的体系,华为擅长的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伙伴们离客户更近且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只要找到身边的伙伴,就能够找到华为,就能获得华为的能力和实践经验,用一种更为简单、轻松的方式实现智能化。
正如外界所熟知的,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不仅仅是头部企业0到1的突破和探索,更重要的是实现从1到N的广泛复制。将标杆企业探索出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和能力,通过“伙伴+华为”体系快速复制,最终帮助整个行业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少走弯路,才是整个行业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例如已经在传统制造领域深度应用的AI质检技术,同样适用于纺织行业。
比如一家做蕾丝面料的企业,因为蕾丝面料的纱线细腻又复杂,人工质检的强度非常大,检测效率和准确率很难保证;导致招工难、成本高、效率低。为此,华为携手伙伴将AI质检技术引入纺织行业。
区别于人工质检的方式,AI质检可以一边织一边检,平均检出率达到了95%以上,而且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实时处理,避免出现大批量的瑕疵品,不仅检测的效率提高了、出现残次品的可能性小了,成本也比以往更低。
据了解,当前“伙伴+华为”体系已经有40000多家合作伙伴,覆盖咨询、方案打造、运营运维等智能化全生命周期关键能力;其中仅在2024年,华为在商业市场就携手了4000多家合作伙伴,服务了13000多家商业市场客户。
站在行业的视角上,“伙伴+华为”体系的强健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头部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标杆越多,可以被复制的成熟场景就越多,伙伴们所能服务的客户越广泛......不断向上的正向循环,驱动越来越多有智能化转型诉求的企业拥抱“伙伴+华为”体系,轻松实现智能化。
04
写在最后
很多人说,智能化转型是一个综合、复杂、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观点并没有错,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用一个方案解决所有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智能化转型没有“捷径”。
至少“伙伴+华为”体系已经让外界看到:“一触”就能联接自主创新的技术、深入场景的方案、适销易用的产品;就能获得身边的团队和周到的服务;就能复制行业里标杆企业的转型实践经验。
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各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助其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