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CHAT AI资讯 2024年大模型商业化到底咋回事呀

2024年大模型商业化到底咋回事呀

回顾2024年,AI大模型的商业化之路可谓是跌宕起伏,犹如一场冰与火的交响曲。一方面,从9.9元一套的AIGC宠物写真到200美元的ChatGPT Pro月费,再到百万一台的大模型一体机,AI在C端和B端市场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各种付费应用层出不穷,似乎预示着AI商业化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

2024年大模型商业化到底咋回事呀插图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体营收情况时,却发现海内外的模厂们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024年,不少海外AI创企和部分AI六小虎成员都传出停止预训练、寻求卖身的消息。那些类Sora模型、类o1模型,虽然技术先进,但高算力消耗、少商业用例、高付费门槛等问题,让众多模厂在追逐新技术路线的同时,也一直被商业化危机所困扰。

在这样的冷热交替中,AI领域新闻不断,喧嚣声此起彼伏。年尾之际,我们不妨通过三个行业故事,来复盘一下2024年大模型商业化的主线究竟是什么。

首先,GPT-5的缺席并未引起太多波澜,技术人员或许还在意,但用户和企业对第一时间追赶OpenAI最新模型的热情已大不如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创企DeepSeek成为了模型界的新宠。海外机构纷纷将DeepSeek的中文报道翻译成英文,以深入了解这家中国公司。DeepSeek以超高性价比著称,被戏称为“AI界拼多多”。2024年5月,DeepSeek V2发布,大幅降低了计算量和推理成本,引发了国内token价格战;年底发布的DeepSeek V3,据说模型性能超越GPT-4o,在Chatbot Arena大模型排行榜上排名第7,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开源模型,且仅花费了600万美元。这表明,2024年API市场的关注重点已从TOP模型转向了智价比。

其次,人们对AI订阅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AI订阅会员市场呈现出越来越贵、越来越多的趋势。例如,OpenAI在12月发布会上推出的ChatGPT Pro,每月收费200美元,依然吸引了不少科技博主买单;AI编程平台Devin更是将月付费门槛提升至500美元。不仅程序员愿意为AI付费,普通大众也为AI应用买单的不在少数。一位国民级中文APP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产品在AI化后,付费率增长了几十倍,其中面向家长的智能绘本、面向职场人的AI PPT生成、报告精读、脑图生成等效率工具,都是付费的高频场景。同时,用户不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单一的头部模型,而是开始根据不同的场景搭配产品方案,形成“组合拳”。比如程序员在开发场景中,会同时购买多个平台的月费会员搭配使用;媒体人在创作场景中,会同时指挥多名“AI员工”协同工作。

2024年大模型商业化到底咋回事呀插图1

最后,一些企业和用户在经历了一年的折腾后,更加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一位数据公司负责人透露,2023年为了拥抱AI,他们在购买硬件和模型训练上花费了大量资金,但2024年坚决不再升级大模型,而是继续使用旧版本。一位AI应用创业者在充值了ChatGPT Pro会员后,发现其性能并不比o1或4o优秀很多,于是决定不再续费。还有一个AI创企在使用GPT4-Turbo进行非代码场景调用时,发现费用过高,公司难以承受,又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将成本转嫁给客户,最终只能切换回更低版本的GPT3.5。这说明,第一批入局大模型的企业用户在2024年更为理性,不再盲目追求更大的参数规模和更高的计算开销;而2024年才入局的企业,则更加谨慎,注重风险控制,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智力回报。

智价比无疑是大模型2024年商业化的主线。从模型层面来看,商用不再“规模至上”,Scaling Law规模法则疑似撞墙,新模型的性能提升与计算消耗不成比例,投入回报比逐渐降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质疑声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其他技术路线的探索开始取得成果,如DeepSeek对模型架构的全方位创新,面壁智能提出的“能力密度”概念,以及OpenAI推出的经过强化微调的o1-mini模型等,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了模型性能。除了模型规模,智价比、易用性、服务水平、生态支持度等其他维度也开始被商业用户纳入考量范围。

从市场层面来看,大模型商业化已经从“交付大模型”的第一阶段,进入到“交付智能”的第二阶段。用户和企业不再仅仅为了尝鲜而使用模型,而是在越来越多的具体任务场景中,让AI大模型发挥出实际效益。因此,对大模型的选择与付费意愿开始出现分化。在简单的任务场景中,使用更低版本、免费的模型加上提示词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在复杂的任务场景中,即使GPT-5来了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此时智价比加上工程化组合拳则更值得投入。尤其是一些大型政企,如果大模型还没落地就价值缩水,将不利于资产评估,因此要么将模型与硬件整合,形成“卖盒子”的商业模式,要么延长模型的有效使用周期,提高智价比。

正如Anthropic的首席产品官Mike Krieger所强调的:“你不仅仅是在交付产品,你在交付智能。”大模型就像是算力土壤上的一棵植物,而智能则是果实,商业用户购买的其实是果实。商业用户的付费决策不再单纯取决于模型是不是最高大上,而是由购买便捷度、配送物流、时效性、适口性等综合因素决定。例如,ChatGPT刚问世时,二手市场代注册账号、海外信用卡等生意一度火热,但随着国产大模型的不断涌现,这种费劲的使用方式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从综合体验上来看,“智价比”更能反映大模型的核心价值。

2024年,是“交付智能”的智价比元年,那么在2025年,我们还能期待大模型市场的哪些变化呢?首先,大模型“果林”将稳定生长,智能边界不断扩大,低性能有增长,高性能没有大退步,格局逐渐稳定。先进模型和低版本模型、大厂TOP模型和中小厂“拳头模型”将在不同的任务场景中各展所长,共同分享商业化的阳光和雨露,这对于大众小厂来说,或许是一个竞争压力减小的好消息。其次,多模态大模型的“榕树”有望崛起。2024年,为了应对不同场景,模厂们推出了十分复杂的大模型家族,不同任务需要切换多个模型协作才能完成,单一模型的能力边界限制了AI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更高智价比的方案无疑是走向多模态模型,让用户可以专注在一个模型上,就能完成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输入和输出,成为让用户栖居的一颗“榕树”,更可能在云厂商肥沃的算力土壤上茁壮成长。最后,超级个体(小微AI创企和个人开发者)将进一步丰盈。进入智价比阶段后,个体从平台上获得的智力加持将增大,门槛成本降低。可以预见,以超级个体组成的小微AI创业企业和开发者将成为AI应用创新的主力军,带来个性化AI定制软件和AIGC内容创作的极大爆发。这些超级个体如同蜂鸟,将智能的种子采撷、散播到更多行业领域,尤其是那些长尾场景。

2024年大模型商业化到底咋回事呀插图2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价比更高的国产AI生态有望以更低的成本推动AI技术普惠和行业智能化发展,解锁大模型商业化的速度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快。经历过2024年的智价比元年,大模型正在迎来2025年草长莺飞的春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678CHAT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78chat.com/ai/846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