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风云变幻中,DeepSeek的出现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有人将其视为“国运”的象征,认为这是中国AI崛起的标志,预示着全球科技格局的重塑,西方的科技霸权将被打破,而东方的力量正在崛起。然而,也有人持“闹剧论”的观点,将其比作软件领域的“汉芯”,认为它只是被过度包装的产物,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
在我看来,DeepSeek的出现或许并非简单的“国运论”或“闹剧论”所能概括。它更像是后发者利用AI工具进行的一次重大创新尝试,或者说是对现有AI生态的一种“反噬”。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类似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平型关大捷”,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并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场的格局。事实上,近期DS遭遇的攻击、宕机事件,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反制措施,都显示出“反扑”已经开始。
如果DeepSeek只是一个“闹剧”,那么为何会引发美国科技界如此强烈的反应?马斯克、特朗普、黄仁勋等硅谷科技大佬的震惊与不安,以及资本市场对英伟达股价的持续低迷,都表明DS并非毫无价值。其开源架构的透明性以及前期学术论文的可靠性,都为其正名提供了依据。此外,幻方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近十年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沉淀。
然而,若将DeepSeek视为“国运”的象征,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DS并未实现类似ChatGPT那样的颠覆性技术突破,更像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优化。其次,DS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一些漏洞,例如对自身身份的错误回答,以及在面对质疑时缺乏有力回应。此外,近期频繁的宕机现象以及回答质量的下降,都显示出其技术的不稳定性。最后,DS在个人隐私保护等法律和国际规则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为何DeepSeek这样的“流程优化”会由中国年轻的创业者实现,而非美国的科技巨头?首先,对自身进行优化意味着要触动整个生态链的利益,特别是英伟达等巨头的利益,这是美国科技公司难以接受的。其次,流程优化需要大量的精力和预算投入,而硅谷在现有的利益格局下,更倾向于依靠资本和技术优势维持现状。而中国的AI创业者则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探索。此外,AI技术本身的崛起为DeepSeek的创新提供了可能,AI工具的高效性使其能够绕过传统技术的冗余流程,实现算法优化和算力效率的提升。最后,中国在数字领域的法律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虽然存在风险,但也为创新提供了空间。
在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傲慢与狂热都将付出代价。DeepSeek的出现提醒我们,创新是可能的,但创新也需要在规则的框架内进行。对于中国来说,00后这一代年轻人是数字和人工智能世界的原生居民,他们拥有自由的灵魂和无穷的好奇心,这才是中国未来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