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巨头面临“断供”危机?
编辑 | 深度科技观察组
“开放AI”变身“封闭AI”?
6月25日,一封来自Open AI的邮件在中国开发者中引起轩然大波,邮件中指出“您的组织正在从Open AI不支持的地区获取API流量”,并宣布自7月9日起,将采取措施中断对非支持地区的服务。
Open AI官网明确列出了188个支持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和香港并未列在其中,这意味着,任何尝试接入Open AI API服务的非支持地区用户,都可能面临账号被封的风险。
图源:网络截图
Open AI此举背后,是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域的连续施压。仅5月,美国就撤销了对华为的出口许可,并新增了37家中国实体至出口管制清单。
那么,这次“断供”对中国蓬勃发展的AI大模型产业将产生何种影响?
01.香港成最后的“窗口”?
Open AI的“断供”并非无迹可寻。
2月14日,Open AI曾声明,已阻止并限制了5名“国家相关威胁行为者”对AI的恶意使用,其中2名来自中国。
6月13日,Open AI又任命了一位退役的美国陆军将军,前网络司令部司令和NSA局长,加入其董事会,这被看作是加强AI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6月22日,美国发布规则草案,提出要限制中国在AI等技术领域的投资。
在此基础上,Open AI的最新声明,实际上是对国内开发者的进一步限制。
据“深度科技观察”了解,目前国内开发者使用Open AI技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官方API,二是通过微软Azure提供的Open AI技术。
图源:图库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Open AI此前并未允许中国内地接入API,因此第一种途径本身就是违规的。一些用户通过使用代理等方式,绕过地理限制访问API,进行产品测试和开发。
由于此次邮件涉及的开发者中,不少正是采用这种方式,这表明Open AI可能已经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到这种违规行为。通过代理访问API的途径可能已被封锁,尽管Open AI的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还有待验证。
第二种途径,即通过微软Azure使用Open AI技术,原本是合规的,但现在看来也可能受限。据“财联社”报道,微软将继续在香港提供Azure Open AI服务。
图源:网络截图
Open AI此次战略调整,考虑了数据安全、合规性、运营成本和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因素。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Open AI此次行动可能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实际上,该公司已经从商业公司转变为国家工具。公司董事会新引入的NSA前局长,以及CTO伊利亚的辞职,都表明了这一点。
02.谁受益,谁受损?
对于Open AI的“断供”,国内大模型行业普遍认为影响有限。
360创始人周鸿祎表示,OpenAI的关停服务不会压制中国大模型的发展。他认为,这对企业应用和创业者没有影响,可以自行部署本地大模型,这将更快也更安全。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据“深度科技观察”了解,其他业内人士也持类似看法。一方面,由于Open AI本就不向中国提供服务,许多使用其技术的公司已经自行部署了海外站点;另一方面,Open AI的使用协议也禁止开发竞争模型,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如果长期偷偷使用Open AI接口,首先是违规的,其次也会限制自身发展。
2023年末,字节跳动被曝出在一个AI大模型项目中调用了Open AI的API,并使用ChatGPT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Open AI因此封禁了字节跳动的部分GPT使用权限。
字节跳动回应称,只是在大模型初期探索阶段,部分工程师调用了GPT的API;2023年4月,公司已明确要求不得将GPT模型生成的数据添加到字节大模型的训练数据集,并在9月进行了内部检查,确保合规。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大厂都明白,依赖Open AI的模型输出,只会一直活在其阴影下。因此,受Open AI“断供”影响的,更多是国内没有研发实力、企图通过Open AI的工具训练AI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企业和人员。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见到的ChatGPT套壳网站,该网站通过广告、用户捐赠等方式盈利,每月可创造2.1万美元的收入。
图源:论坛截图
此外,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也曾查办一起ChatGPT商业混淆案。专家分析,“套壳AI”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作为中转站,另一种则完全使用山寨平台。
张孝荣表示,对于一些新兴的大模型公司,特别是那些依赖Open AI API构建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可能面临业务中断,甚至退市的风险。
他认为,依赖Open AI API的中国企业和开发者,可能需要转换技术底座,这将增加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转换后的服务效果可能会打折,因为国内模型在外文领域的理解能力可能不如Open AI。
总的来看,“断供”影响有限,国内相关创业公司不会因此大面积倒闭,短期内也不会出现“超车”的可能。
03.国产大模型“加速崛起”
据“深度科技观察”了解,包括阿里、百度、腾讯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头部大模型厂商,已经启动了技术底座转换的“搬家计划”。
例如,智谱AI表示将为开发者提供资源包和迁移培训;百度智能云推出“0成本切换”的大模型普惠计划;硅基流动则直接将顶尖开源大模型永久免费。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韩斯睿表示,此次事件短期内将促进国产大模型公司市场占比的提升。
不过,长期来看,国产大模型能否完全替代Open AI,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模型能力。
在这方面,国产大模型相较去年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
2023年,百度发布的文心大模型4.0,李彦宏表示其综合水平与GPT-4相比毫不逊色。
6月27日,huggingface的联合创始人Clem宣布,阿里开源的Qwen2-72B指令微调版本,成为开源模型排行榜第一名。
具体而言,在模型中文能力方面,许多国产模型表现得比OpenAI更好。
《每日经济新闻》的测评显示,零一万物Yi-Large在多个财经新闻工作场景中的表现排名第一,而ChatGPT 4.0表现不佳。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另外,在价格上,国产大模型也更为经济。阿里的免费迁移计划中,qwen-plus大模型的API定价仅为OpenAI的1/50。
但韩斯睿也指出,OpenAI的模型在文本模型中的高级任务方面仍较为领先,这些需求并不会因API停止服务而有大的改变。
美国大模型起步更早,2023年5月,美国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的基础大模型已突破100个。
其中,Anthropic的AI大模型Claude 3.5 Sonnet在多个方面的成绩均好于GPT-4。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认为,中美大模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融资水平、基础大模型发展水平和应用层发展水平三个方面。
根据dealroom.co数据,全球生成式AI企业融资额达150亿美元,其中89%流向了美国初创公司。
国内大模型在数据总量、算力资源、场景渗透率等方面存在不足。英文数据占主导,美国还在限制中国获取算力资源。
至于应用层,中国在办公、金融及医疗领域落后美国较为明显。
图源:图库资源
这让外界对国内大模型产生了一些担忧。“彭博新闻社”报道中提到,新加坡Dorje AI公司CEO梁忠伟担心其他开源大模型也可能切断中国开发者的访问权限。
然而,中国有着超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越多的数据和场景,越能让大模型更实用。这让中国在底层研发技术上略逊于美国的情况下,依然具备赶超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