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AI领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DeepSeek-R1与Kimi K1.5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两者的技术路径极为相似,甚至被业内认为是发现了同一技术秘密。然而,市场反应却截然不同。DeepSeek迅速走红,成为AI市场的焦点,而Kimi则显得相对低调。
DeepSeek的火爆程度令人瞩目。据微信指数显示,其平均值高达5.9亿,峰值更是逼近10亿,这一数字远超豆包和Kimi等其他AI产品。一时间,整个互联网似乎都被DeepSeek的热潮所席卷。
那么,在DeepSeek-R1爆火之后,其他AI助手的表现又如何呢?
AI厂商的两种选择:拥抱与自主
面对DeepSeek的崛起,国内AI厂商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部分厂商选择积极拥抱DeepSeek,借势扩张;而另一部分则坚持自主研发,试图在AGI(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更多可能性。
拥抱DeepSeek:腾讯的开放策略
腾讯无疑是拥抱DeepSeek的典型代表。微信率先上线了“AI搜索”功能,灰度测试DeepSeek-R1模型。同时,腾讯元宝APP也接入了DeepSeek和自研的HunyuanT1模型,并加大了市场投放力度。
尽管接入外部模型可能会被外界视为“为他人做嫁衣”,但腾讯似乎更看重通过外部模型与自身优势的结合,打造出AI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并借此反哺内部大模型的迭代。
除了腾讯,百度也在搜索和AI助手“文小言”APP上接入了DeepSeek。此外,阶跃星辰和MiniMax也纷纷上线了DeepSeek-R1模型。这些举措可能会彻底改变人们的搜索方式和体验。
坚持自主:字节跳动的保守选择
与腾讯不同,字节跳动对DeepSeek的态度则显得非常保守。目前仅有火山引擎和飞书上线了DeepSeek模型,而其核心产品“豆包”并未接入。
这或许源于字节跳动对自家豆包大模型的自信,他们相信豆包能够赶上甚至超越DeepSeek的水平。在DeepSeek爆火之前,豆包APP一直占据着国内AI助手类应用榜首的位置。
然而,DeepSeek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格局。数据显示,DeepSeek的日活跃用户数迅速上升,而豆包和ChatGPT的日活跃用户数则出现了下滑。
Kimi的反思:从营销到技术
Kimi智能助手同样没有选择接入DeepSeek。Kimi K1.5与DeepSeek-R1同期发布,技术路径相似,但市场反响却不如DeepSeek。
过去,Kimi过度依赖营销,引发了外界对其“重营销轻技术”的质疑。如今,Kimi开始反思,决定坚持基础模型的SOTA(State of the Art,即最先进的技术),并大幅缩减投放。
月之暗面计划重新训练基础模型,并抓住应用层的机会,重点发展面向深度研究领域的智能体产品DeepResearch。同时,大幅收缩产品投放预算。
DeepSeek时代的反思
DeepSeek的爆火引发了AI厂商的集体反思。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反思了对长链思考模式的跟进不足。腾讯则通过拥抱DeepSeek,扭转了外界对其AI战略的负面印象。
AI六小龙也面临着新的选择:有人选择拥抱DeepSeek,有人继续深耕特定赛道,有人则转向产业落地。
在DeepSeek的冲击下,唯DAU(日活跃用户数)论被彻底推翻,所有厂商都被迫重新思考发展方向。
对于腾讯元宝等接入DeepSeek的产品而言,接入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DeepSeek;对于豆包、Kimi等未接入DeepSeek的产品而言,不接入也不代表完全拒绝。
这场变革促使中国AI厂商们不断进步,探索更多可能性。
目前,由于访问人数较多,DeepSeek服务器出现超负荷的情况。不过,大家可以通过另外两个渠道使用DeepSeek,避免卡顿:
渠道一:硅基流动(SiliconFlow)——AI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
渠道二:超算互联网中心——高性能计算AI服务综合平台
DeepSeek官网下载地址:【点击登录】
DeepSeek Janus-Pro文生图大模型地址:【点击登录】
想了解更多AI创作软件工具,可以关注AI人工智能网站——AITOP100平台的AI工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