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剧照。
片方供图
在2023年的春天,我站在运河岸边,目睹一艘巨轮缓缓驶过。那船身如同城墙一般高耸,投下的阴影几乎覆盖了我们站立之处。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回首望去,那些狭窄的小巷、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让我意识到这里正是我心中的“花街”——一个不仅承载着运河的灵魂,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此地居民的地方。我们在这片水域旁建造码头、排楼、酒馆和庭院。一条花街,一方小院,一条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就这样呈现在镜头前。
对我而言,《北上》的创作是对运河精神的一次深入探索,也是对我的故乡江苏的一次深情回顾。这部剧改编自徐则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从最初的构思到拍摄,再到如今与观众见面,经历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小说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改编成剧集充满了挑战。为了更好地传递原著的精神,我和徐则臣以及编剧赵冬苓沿着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反复阅读原作,深入讨论,最终确定了改编的方向——用年轻人的眼光回望历史,以年轻一代的热情拥抱时代的潮流。在视觉呈现上,我们力求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讲述大运河的故事。
在电视剧《北上》的开头部分,年轻的夏凤华带领初次到来的马思艺穿过周家、夏家、谢家,最后来到邵家。这段青石板路不仅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也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温暖而质朴的花街小院的大门。童年的两个关键事件——马思艺如何融入大家庭,以及谢老大因过于乐观而发起的筹款换船活动——成为叙事的基础,同时也为孩子们奠定了守护这片精神家园的决心。他们在花街上共同成长,在运河边追逐梦想,最终沿着这条千年河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北上》不仅仅是一次回顾,它还记录并传承着文化。大运河作为贯穿南北的水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在剧中,我们通过影像赋予这条河新的生命力。大运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沿岸的居民,它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命运。因此,我们选择从小院的角度出发,透过一群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是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历程。童年时,他们在运河中嬉戏;青春期,他们在河边寻找人生的方向;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的精神远行,最终回到家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
90后的奋斗历程构成了本剧的主要线索。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北上拼搏的青春岁月,再到回归故土的沉淀期,他们继承了前辈们的坚韧,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开辟了自己的天地。2014年,随着千年运河迎来重生的机会,剧中的夏凤华等人得知大运河申遗成功,兴奋不已,最终决定回到家乡,用青春的力量参与建设。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故事,也表达了我们对新一代青年的期望。
另一条重要的剧情线是关于“寻根”。一艘沉船的出现揭示了几代人隐藏的秘密。随着调查的深入,历史的迷雾逐渐消散,个人的命运与运河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剧中的马思艺前往意大利探寻自己的身世,陈睿则在花街追寻家族的过去。两条叙事线从分离到汇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不仅呼应了原著《北上》中动人的兄弟情谊,也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中,让角色找到了自己与运河、与邻里共生的情感纽带。
我们努力还原运河的壮阔厚重感和花街的生活气息。“花街小院”里充满了生活的味道,每家每户的日常饮食和手工艺都经过精心设计。马奶奶炸制的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售卖的绿豆糕……这些细节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航运业逐渐衰退,运河人家面临着挑战。但他们并未轻易放弃,而是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生活的起伏。可以说,运河是《北上》的灵魂,邻里情是其肉体,而那份积极向上的精神,则是这部剧持续跳动的心脏。
运河不断流淌,见证了岁月的变化。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无数个“夏凤华”、“谢望和”怀着希望,书写属于他们的新时代篇章。而那静静流淌的运河水,也将继续讲述奋斗、互助与传承的美好故事,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旅程。
(作者为电视剧《北上》导演)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1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