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毕业于上海顶尖学府的高材生林启言来说,与同样优秀的女友苏瑶共同在上海打拼多年,顺理成章地在上海购置房产、结婚生子,并在各自的事业上拼搏进取,似乎是众多高校毕业生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的理想轨迹。然而,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使得林启言和苏瑶的爱情之路变得崎岖不平。
苏瑶这样的女性,在都市剧中往往被描绘为追求高品质生活、不愿与男主角共同面对困难的形象,成为了那些试图通过婚姻快速实现理想生活的女性代表。
林启言则是一个渴望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人,他坚信只有自己购房买车,不依赖家庭的支持,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虽然这种态度值得提倡,但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中,尤其是对于像上海这样人才济济的城市而言,他的坚持既显得英勇无比,又透露出一种无奈的讽刺意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空想主义。
我们不能否认林启言这类人中确实有人能够以极小的概率获得成功,但大多数情况下,现实往往只看重普遍性和实际情况。
在前一家公司工作时,由于上司采取了无情且冷酷的工作制度,林启言最终选择了辞职。苏瑶建议他暂时忍耐,毕竟这份工作稳定且没有太大的压力,对于尚未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年轻人来说,放弃这份工作的决定似乎有些冲动。
林启言怀揣着远大的抱负,自然想要跳出这个看似舒适的圈子去闯一闯。而他的朋友杜明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杜明邀请林启言和他的另一位好友陈阳加入自己的团队,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多年的友谊,期望三人能够携手共创辉煌。
然而,这种合作模式虽建立在信任和情感的基础之上,却也深受利益和认知差异的影响。
当出现观念上的分歧时,认知的不同往往会引发冲突,甚至是因追求目标的差异而导致关系破裂,即便是多年的友情也可能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杜明在管理上有一定的智慧,但他忽视了在涉及利益相关的情感层面下的人性复杂性。
邀请林启言和陈阳加入自己的事业,本意是希望他们能一起实现财务自由,但却忽略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认知差异带来的问题。
例如,陈阳的好心肠性格无意间阻碍了快递员们的收入增长,他对员工的过度关心并未考虑到生存竞争的残酷性,这不仅导致快递员们的收入减少,还影响到了年终分红,最终他也因为一味的仁慈失去了良好的职业前景。
一位快递员小张因为在送单途中为了节省时间与顾客发生争执后遭遇车祸身亡,公司仅愿意支付三万元作为赔偿。杜明向总经理申诉未果,因为总经理本身就是一位资本家,冷漠是他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
这次事件让林启言深刻意识到公司的价值观与自己内心的信念存在冲突,即使总经理承诺给予他股票期权,林启言依然选择离开,因为他不愿意为一个缺乏良知的企业服务。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林启言的选择体现了他的正直;而在感情方面,苏瑶希望能尽快在上海买房定居,双方父母也能给予一定的支持,然后两人可以安心工作,偿还房贷,养育孩子,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林启言并不同意这一计划。
他认为应该继续租房直到自己有能力独自购买房产,而不愿接受任何形式的家庭资助。林启言的坚韧与自尊令人敬佩,但他可能忽略了给苏瑶带来的不安感。
苏瑶并没有错,她即将步入三十岁,渴望在上海拥有属于自己的家,这样才能让她感受到归属感,并与林启言共同规划未来。然而,林启言成长于离异家庭的经历使他认为,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爱,而非外界物质条件。
那么,究竟是林启言还是苏瑶错了呢?其实两人都没错,只是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
林启言无法给予苏瑶的东西,总会有别人提供给她。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苏瑶遇到了一位从事投资行业且家境殷实的老同学,两人迅速发展成了恋人关系。当林启言意外撞见两人相拥的画面时,苏瑶坦然面对,她解释说自己也有权利追求幸福。
苏瑶作为一名曾获一等奖的优秀毕业生,看到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都在不断进步,而自己与林启言的生活却充满了艰辛,怎能不让人感到不平衡?
林启言的执着虽然令人钦佩,但他实际上能够给予苏瑶的非常有限,他的坚持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之上。
爱情并不能仅仅依靠梦想来维持,它还需要实际的物质保障作为支撑,尽管这不是唯一的幸福来源,但对于人们来说,它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外部条件。
因此,无论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动失去爱情,林启言所谓的坚韧都显得有些讽刺。
这种讽刺反映了社会现实,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只通过“金钱”的多少来评判。
至于个人的理想、抱负、骨气以及良好的品德等更为重要的品质,在坚守原则而放弃赚钱机会的情况下,这些品质在经济困境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可笑。
林启言努力依靠自身能力追求富足生活,在事业和爱情上都遭受了重重打击,这难道不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吗?
当然,电视剧可能会将苏瑶这样的人物塑造成一个结局悲惨的角色,但在现实中,苏瑶真的做错了吗?难道必须跟随林启言一同白手起家,才是正确的选择吗?
我们究竟该说苏瑶太过现实,还是林启言过于理想化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