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以大运河沿岸一群少年的成长轨迹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从相识到分别再到重逢的故事,展现了个人成长、时代奋斗与邻里情谊。该剧以大运河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的变迁为背景,旨在展现这条古老河流的百年历史及其对三代人的深远影响。剧中,大运河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更是推动人物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在“花街小院”里,尽管人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因运河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温暖互助的社区。
生活在运河边上的几家人,共同构建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小社会。
河流赋予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作为世界上长度最长、工程最庞大的古代运河,中国大运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明,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北上》通过“一城一河一精神”的叙事结构,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共鸣点,实现了主流价值观与青春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使观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剧中,大运河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促进人物成长和邻里关系发展的关键元素——花街邻里在运河边上相聚,有的摆摊经营,彼此扶持;有的坚守货船,有的选择出售,分歧与和解交织;有的前往北方追寻梦想,有的回到家乡创业,共同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正是这些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片段,勾画出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运河人家生活画卷。
当《北上》的镜头缓缓滑过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面时,它不仅展示了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水运通道,更像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它不断强化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局限于博物馆内的展品之中,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早餐摊上升腾的热气、婚船上飘扬的红绸、雕刻艺人手中浸透汗水的雕刀……在“花街小院”中,每一户人家的饮食起居和手工技艺都经过精心设计,马奶奶炸的油墩子、邵星池制作的长鱼面、刘玉玲售卖的绿豆糕……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姚晓峰认为,河流赋予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新的目标去追求,新一代的年轻人沿着父辈的脚步继续前行。
为了寻找理想的“花街”,总导演姚晓峰与原著作者徐则臣、编剧赵冬苓一同沿着运河进行了考察,从扬州段开始,一直走到徐州宿迁,直至淮安。在这次江苏的实地考察过程中,他们几乎走遍了所有的运河沿线,最终确定以小院生活为核心进行创作。姚晓峰表示,“花街小院”是本剧的核心场景,它承载了所有中心故事,是角色们20年时光的见证者,既是他们的故乡也是成长的地方,离开后怀念的家园,归来后发现自己依然深深依恋的情感源泉。因此,“花街小院”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时代浪潮下普通人命运的缩影。“它的容量非常大,是至关重要的环境。”
大华子和他的母亲在运河边自家小摊上忙碌。
最关键的是建立运河与人物之间的联系
为了准确再现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剧组深入大运河沿线取景拍摄,在主要取景地巴城老街搭建了一个充满江南风情与历史韵味的“花街小院”,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时代图景。“花街小院”是在完成搭景后逐步规划出来的,在姚晓峰看来,剧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运河与人物的关系,因此,如何建立运河与花街、运河与小巷、运河与小院之间的关联显得尤为重要。剧组改造了街道和小巷,建造了小院;重建了码头,调来了船只,让这一切都鲜活起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花街世界。
起初,姚晓峰并没有找到心目中的花街,他看到的实际景象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无法体现他对《北上》中江南小巷及运河畔“水与人”共生关系的理解。直到剧本完成后选景时,姚晓峰随美术团队来到苏州,目睹了运河上一艘巨大的船只从身旁驶过,这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条大运河穿城而过,这就是我所期望的。”剧中还融入了评话、竹雕、昆曲、长鱼面等非遗文化元素以及漕运等历史元素,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深度融合。观众跟随花街六子穿梭于青砖灰瓦的小巷之间时,既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厚重,也能体会到现代经济的蓬勃生机。在姚晓峰看来,运河江苏段千年来一直是大运河最为繁华的区域之一,作为南北交通、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里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充满生机。
谭君平回忆说,当时大家找到符合要求的“花街”都非常激动。“导演非常希望重现他童年时期的一些生活细节和温馨时刻,那时那地还只是一片空地,导演会详细描述我们要在这里建什么,谁家在哪里做饭,他在介绍搭建‘花街'环境时会细致地说明这边要放什么,那边要放置什么,哪家转身就能向另一家借东西。我觉得那时候导演心中已经有了这六户家庭的基本轮廓,以及想要营造出来的邻里关系。”
花街的老居民们。
在乡愁与创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柔一刚
随着剧情推进至主人公们北上创业阶段,故事场景转向北京。在地域文化的呈现上,姚晓峰利用运河连接了花街与北京。运河北上,花街的年轻人也在高考后奔赴运河的终点——北京。在北京,除了青年人创业的标志性地点“中关村”之外,《北上》还将视角投向通惠河畔、亮马河畔的生活,突出了运河及水元素带来的乡愁与柔软。
姚晓峰认为,北京既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挑战,对于《北上》而言,他希望通过引入水元素来塑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具有拼搏精神的北京形象。在过去的作品中很少有作品聚焦于北京的水资源,但《北上》离不开水,包括通惠河边、亮马河边的水域。在乡愁与创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柔一刚,构成了剧中不同地理环境下风格的独特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