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即将于本周落下帷幕,自开播以来,该剧在爱奇艺、央视及江苏卫视等平台屡次刷新收视纪录。“90后登上年代剧的舞台”成为了该剧首个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对于许多90后而言,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首届超级女声带来的全民狂欢、周杰伦的音乐陪伴以及QQ聊天的青春记忆,而离开家乡,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众多90后的真实写照。导演姚晓峰指出,以往的影视作品中,“90后”的视角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北上》不仅承载了他对运河沿线城市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是为当代“90后”书写成长故事的一次尝试。
通过90后的个人命运来呈现大运河的历史长卷
《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其主题围绕着大运河展开,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现状的记录和未来的传承。“再宏大的叙事也需要个体的命运来具体体现”,姚晓峰表示。在这部剧中,他与主创团队致力于通过影像赋予这条古老的河流以新的生命力。“大运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沿岸居民,它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轨迹。”因此,《北上》选择了从一个运河边的小院出发,通过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眼睛,展示了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历程——童年时在运河里嬉戏,青春期在河边探索人生方向,成年后带着运河的精神远行,最终回归故土,见证时代的变迁。
观众看到的《北上》,是关于90后成长奋斗的故事。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追求梦想的青年时期,再到回归故乡沉淀下来,他们继承了前辈们的坚韧,在互联网时代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14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剧中人物夏凤华等人决定返回故乡,以自己的青春力量参与家乡建设。“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经历,也体现了我们对新一代青年的期望。”
群像塑造:确保每个角色都有亮点
《北上》获得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选角的成功。姚晓峰透露,为了更真实地反映角色,扮演花街少年的六位演员均为90后。拍摄的时间段恰好与这些演员的成长时期相吻合,姚晓峰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角色相符的生活体验。他要求演员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并且多去运河边走走,“我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角色的状态,使表演更加自然流畅。”
姚晓峰认为,成功的群像塑造在于不让任何一个角色被忽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闪光点。“花街六子”最令他满意的是无论面对多少压力,他们总能将挑战转化为提升的机会。比如白鹿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她始终坚持不懈;李宛妲则是另一个惊喜,尽管初次试镜未达预期,但她不断请求再次尝试的态度让她获得了这个角色。
用“笨功夫”诠释运河精神
作为一位以高产高质量著称的导演,姚晓峰此次创作《北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既是对运河文化的深入探究,也是对故乡江苏的情感回溯。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呈现,历时近七年。“小说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改编难度很大。为了准确传达原著精神,我们与原著作者徐则臣、编剧赵冬苓一起沿着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反复研读文本,最终确定了改编的方向——用年轻的目光审视历史,以年轻人的热情拥抱时代潮流。在视觉表达上,我们力求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能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
姚晓峰强调,能否精彩呈现花街是《北上》的关键所在。“这是主角们成长的地方,当多年后他们重返故土,才发现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不同于常规年代剧采用摄影棚搭建的方式,姚晓峰坚持实景拍摄,以捕捉小院与运河之间的紧密联系。“现在观众所见的许多长镜头,如从运河边奔跑进入小院,炊烟升起,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情景,在摄影棚内难以实现。”剧组还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景搭建,力求还原运河两岸的生活气息,每一户人家的生活细节都被精心设计,以此来展现运河精神的核心——包容、互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