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西北戈壁深处,一部承载两代人使命的史诗电影《岁月》破茧而出。导演李书朝身兼编剧、出品人三重身份,以公路片形式再现1964年国防文工团的壮丽征程,豆瓣开分8.9创近年主旋律电影新高。
「在辐射区拍戏,每个镜头都是对父辈的朝圣」——李书朝谈创作初心
核工业血脉的影像传承
作为核二代,李书朝的父母曾参与「两弹一艇」工程。影片取材真实巡演经历,通过文工团视角展现:
• 隐秘战线:核基地艺术家的双重人生
• 时代印记:手摇放映机承载的国防记忆
• 精神图腾:戈壁胡杨隐喻的坚守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剧组深入未解密核基地取景,1:1复刻60年代文工团生活场景。道具组寻访27位核工业遗属,收集近百件历史实物。
银幕之外的淬火之路
58岁初涉影坛的李书朝,用七年完成从战场到片场的蜕变:
• 2016年:川大编导系破格录取超龄新生
• 2018年:北电导演系最高龄在读生
• 2023年:率队重走父辈巡演路线完成拍摄
拍摄期间遭遇3次沙尘暴、5次设备故障,李书朝笑称:「这比当年猫耳洞还艰难,但胶片就是我们的冲锋号。」
奖项收割机的诞生
电影节 | 奖项 |
---|---|
温哥华华语电影节 | 红枫叶奖(最高奖) |
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 | 最佳人文关怀奖 |
北京国际电影节 | 主竞赛单元最佳摄影 |
评委会盛赞:「在荒原绽放诗性,重新定义主旋律美学维度」
跨国制作的文化破壁
成都李汶泽文化传媒采用4K-65mm胶片拍摄,与法国ARRI公司合作开发「戈壁色」滤镜。影片配乐由柏林爱乐乐团演绎,融合西北花儿与电子乐元素。
目前《岁月》三部曲已启动,制作方透露续作将聚焦「三线建设」中的女性力量。正如李书朝在杀青仪式所言:「这不是终点,而是核工业精神的银幕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