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央视特别推出了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上甘岭》,以此致敬那段峥嵘岁月。
这部剧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笔者作为忠实观众,认为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该剧巧妙地将历史的真实性与剧情的观赏性相结合,让观众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体验到戏剧的吸引力。
当然,作为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电视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戏剧化的处理,但这是为了提高观赏性所必需的艺术手法。例如,《上甘岭》采用了双主角设定,一位是15军军长秦基伟,另一位则是虚构的角色段显峰。这一设置不仅丰富了剧情层次,还将宏观的战略布局与微观的战场体验完美融合,这是以往历史剧中常见的叙事策略。
因此,我认为《上甘岭》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不失为一部值得观看的作品。
对于这类电视剧,观众最好先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尽管《上甘岭》并非纪录片,但它仍然较为忠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下面,我们将从电视剧的角度出发,简述其背后的历史真相。
电视剧并没有直接从上甘岭战役切入,而是通过15军在朴达峰的阻击战来引出主线。朴达峰阻击战是一场真实的历史战役,而这一情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展现15军的风采。
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在西线推进至汉江,逼近汉城。而在东线,南朝鲜军队的侧翼暴露出来,志愿军决定实施佯攻汉城,集中兵力消灭东线敌军。在完成预定目标后,志愿军开始撤退,但美军依靠机械化部队快速反击,使志愿军面临被分割包围的风险。
在此危急关头,志愿军从西向东派出部队进行阻击,其中15军负责执行芝浦里的阻击任务。如果没有这场阻击战,志愿军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电视剧中的首集便展示了芝浦里阻击战的情景。
剧中提到,15军在芝浦里成功拖延了美军七天,粉碎了五次团级别的进攻,歼敌三千五百余人。而朴达峰阻击战则是芝浦里防御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在这里的一个营抵挡住了敌军六天的进攻,消灭了一千三百余名敌人,击毁敌机两架,坦克一辆,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
剧中虚构的人物段显峰组织并完成了这一壮举。而在现实中,是134团3营完成了这次战斗。8连8班班长柴云振率领四位战士英勇反击,连续攻克三个山头,缴获五挺机枪及一部电台,击毙击伤敌人二百多人。当敌人反击时,柴云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徒手搏斗,最终因重伤失去知觉,被送医救治。柴云振因此获得了“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至于为何剧中秦基伟在第五次战役后感到委屈,是因为在那一次战役中,15军作为配角参战,美军却突破了其防线。未经历大战便撤退,这让秦基伟心有不甘,于是主动请求在芝浦里阻击敌人。
电视剧中塑造的段显峰形象,背景设定为南京军事学院教官。南京军事学院是1951年成立的第一所培养军事指挥人才的学院,也是现今国防大学的前身。
此外,剧中秦基伟向上级副司令王近山汇报工作。实际上,三兵团的正司令是陈赓将军,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赴任,因此由副司令王近山代行指挥职责。
当美军受阻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停战谈判随之展开。在谈判过程中,双方争夺具有战略价值的地点,上甘岭战役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利用地图展示相关态势的做法,值得称赞。
有人认为本剧不如《功勋》中的《能文能武李延年》或《特技英雄黄继光》那样真实,但我认为,历史题材的多样性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关注历史,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并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就像小时候通过评书接触历史一样,尽管评书与历史事实有较大出入,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我们的历史启蒙。相比起某些无脑娱乐节目,让年轻一代多接触这类题材显然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