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他是谁》在筹备阶段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人们期待它能成为又一部如《狂飙》般的佳作。然而,实际播出后的反响却远未达到预期,不仅口碑下滑,还因剧情与南京碎尸案的关联引发了诸多争议。
这部剧集在刻画受害者形象时采取了令人质疑的手法,将剧中人物设定为性格孤僻、感情生活存在污点的角色,这样的改编方式显然偏离了尊重和保护受害者的初衷。编剧通过室友的回忆和闪回镜头逐步构建起这个角色的形象,但这一过程似乎更多地反映了编剧自身的臆想,而非对现实事件的客观再现。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未能体现对受害者的敬意,反而可能引导观众产生不恰当的联想,仿佛是在暗示受害者的行为模式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更严重的是,《他是谁》在创作过程中直接借鉴了南京碎尸案,甚至使用了与真实案件中相似的名字,却没有事先与受害者家属进行沟通或取得同意,也没有给予任何形式的补偿。这无疑是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剧组也因此受到了来自受害者家属的强烈反对和维权行动。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受害者家属开始向主演张译求助,希望通过他的公众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尽管演员本身不应为剧组的决策负责,但在公众眼中,他们往往是连接作品与社会的桥梁。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演员,张译过往的作品多以正能量为主,他或许会响应受害者家属的呼声,帮助他们争取应有的权益。
相比之下,近期播出的另一部刑侦剧《我的刑警》则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该剧同样基于真实案件改编,但其处理手法更为谨慎和成熟。例如,在涉及臭名昭著的周克华案等敏感话题时,《我的刑警》保持了高度的专业性和客观性,避免过多描述受害者私人生活的细节,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争议。同时,对于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我的刑警》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度,没有刻意贬低任何一方,而是专注于讲述她们的故事中最真实和美好的一面。
两部作品的对比鲜明地体现了在改编真实事件时,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我的刑警》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坚守原则,既展现了警察工作的艰辛,又维护了所有涉案人员的尊严;而《他是谁》则因为缺乏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深刻理解,最终失去了观众的信任。
对于像张译这样有影响力的艺人来说,《他是谁》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未来的项目选择上,除了考虑剧本的质量和个人兴趣外,更应重视作品背后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考量,确保每一部参与的作品都能传递正面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