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的高潮来临之前,温悦与何欢这对失散多年的姐弟终于重逢。时光倒流二十年,太湖边上的苏家惨遭屠杀,姐姐苏悦侥幸逃脱,弟弟苏铮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自那以后,父母的死成为了他们心中无法磨灭的伤痛。
随着岁月流逝,苏铮远走东京,化名何欢,秘密策划着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复仇行动。从梅船案到帽妖案,再到替考案和樊楼案,每一个案件都是他布下的棋子,环环相扣,直指幕后主使邹勉。当栾回夫妇被捕后,邹勉被迫亲自进京营救,落入了何欢设下的圈套。
何欢深知,在江南邹家的地盘上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选择了“引蛇出洞”的策略,通过制造混乱迫使邹勉离开江南,为最后的对决创造条件。一旦邹勉踏入京城,何欢便能展开他的终极计划——炸虹桥、毁奇石,彻底终结邹勉的生命,以此来祭奠双亲。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所愿。何欢原本以为,当他向姐姐坦白自己的复仇计划时,两人会携手共进,共同完成这个迟来的正义。但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温悦不仅不支持他的复仇,甚至站出来阻止了这一切。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是流传千年的古训。当年,父亲苏直因揭露邹家私改战船为运石船而遭遇不幸,导致全家悲剧。在经历了无数漂泊的日子后,何欢以为自己找到了实现正义的机会,可阻拦他的竟是最亲近的人。
温悦之所以反对弟弟的复仇,并非她已经忘却了父母之仇,而是因为她认为这样的复仇方式违背了她的原则。赵不尤曾言,“我亦想将他碎尸万段,但我们应依法治罪,将其恶行昭告天下。”这番话道出了公义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司法体系尚未完善的北宋时期。
尽管如此,现实中仍有许多无奈之处。萧逸水试图揭露真相却命丧黄泉;李言尝试弹劾邹勉,最终落得身败名裂。面对树大根深的权贵,正当途径往往显得无力。于是,在绝望中,何欢只能选择非常手段。
古代社会对于民间复仇行为常怀同情之心,《礼记·曲礼》记载:“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宋朝也有类似的案例,如甄婆儿为母报仇的故事,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赦免。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复仇的理解和支持。
温悦拒绝参与复仇并非因为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因为她已经有了新的生活。她拥有自己的伞铺、丈夫以及稳定的家庭,这一切都让她难以轻易放弃现有的安宁。相比之下,何欢则一直孤身一人,没有太多牵挂。
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遗言“别回头”,成为了温悦内心挣扎的慰藉。她试图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要放下过去,向前看。在这一刻,温悦似乎做出了选择:她宁愿保持现状,也不愿再卷入血腥的复仇之中。
最终,何欢意识到,对于他来说,复仇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而对于姐姐而言,这段过往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不再重要。姐弟之情,或许从此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