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播的家庭剧《六姊妹》中,何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故:见义勇为的何常胜不幸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何家人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前行,家庭也需要维持生计。在父亲去世之后,大姐四处奔走,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从外贸局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就业名额。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够进入外贸局工作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因为这里不仅收入可观、福利优厚,而且职业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轻松。
此时的何家,大姐和二姐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有了孩子;三姐则在事业与爱情之间游刃有余。于是,这份珍贵的工作机会成为了老四和老五两姐妹之间的争夺焦点。
老四何家欢自幼聪慧,智商超群,学业成绩优异,且比妹妹刘小玲年长。无论是根据年龄顺序还是个人能力考量,何家欢都显得更为合适。
对于这次难得的机会,何家欢满怀信心,坚信自己是最理想的人选。她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无论是年龄还是能力,她都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尽管老四对这个职位志在必得,但老五刘小玲同样不甘示弱,竭尽全力想要抓住这一改变命运的机会。毕竟,一份好工作不像孔融让梨那样简单,一句高风亮节并不能轻易化解姐妹间的竞争。
面对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情况,在姐妹公开争执之前,奶奶、母亲以及大姐三人也进行了讨论,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关于这个名额的归属问题,奶奶主张遵循传统,按照长幼次序由老四接手;而母亲和大姐则持有不同看法。
刘美心和何家丽的想法很简单——老五刘小玲缺乏经验和才能,如果错过此次绝佳时机,将来凭借自身实力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越是看似平庸的刘小玲,越容易获得家人的同情和支持。最终,经过商议,何家祖孙三代中的三位决策者以2:1的投票结果决定将工作机会给予老五。
得知家委会的安排后,老四何家欢内心充满了不满和委屈。明明自己各方面都优于妹妹,却因需要照顾弱势的妹妹而失去了宝贵的工作机会。
大姐的做法虽然意在平衡各方利益,但实际上却牺牲了老四的利益。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当一对父母有两个孩子时,往往会对那个不太成功的孩子倾注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即便另一个孩子更有才华和成就。
在何家欢与刘小玲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因为刘小玲更弱,所以反而得到了特别的关照。这似乎反映了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追求相对公平而非绝对公正。
这种逻辑导致的结果是,强者要承受被牺牲的命运,而弱者则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额外的帮助。
如此一来,便产生了一个悖论。
这场围绕工作机会展开的姐妹之争,最终以何家欢选择参加高考并考入大学而告一段落。在安抚了老四的情绪后,何家丽耐心劝说妹妹把握住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高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何家欢顺利进入大学学习,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姐妹间的矛盾也随之逐渐淡去。
然而,这种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反思。何家欢所拥有的天赋和才华不应成为她被忽视的理由,她的未来和幸福也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自我安慰。
在故事的最后,我们不禁思考,那些所谓的“端水”行为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或许,真正的平衡艺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