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年代剧《六姊妹》时,最初对何家长女何家丽的印象极为深刻。她是一个充满活力、自信满满的人物形象,不仅善于处理家庭事务,还非常爱护自己的妹妹们,在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主心骨”角色。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何家丽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她的妹妹们对她产生了诸多不满,观众也觉得她过于功利和虚伪。
1、以“为了你好”的名义,行控制之实
父亲离世之后,尽管家里还有奶奶和母亲,但作为长女的何家丽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家长”的职责,与母亲和奶奶组成了所谓的“家委会”,几乎所有的重大决定都需要通过这个“家委会”的讨论。
虽然她看起来很有大姐风范,每个妹妹遇到困难时她都会尽力帮忙,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她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市侩。
比如,在对待五个妹妹的婚姻问题上,除了老二何家艺的对象她无可挑剔外,其他四个妹妹自己选择的伴侣都被她否决了:
对于老三,她嫌弃对方兄弟众多且经济条件差;
对老四,她认为离婚史是个大问题;
至于老六,她则担心未来的婆婆过于强势……
最令人捧腹的是她对老五的态度,因为汤家与何家是世仇,但她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曾与汤家老大有过一段感情。
这些反对意见均未考虑妹妹们的感受,仅关注外部条件,显示出比父辈更为世俗的价值观。
她总是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并频繁召集“家委会”进行讨论,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满足个人控制欲的表现。
2、孝道背后的私心与虚伪
随着时间流逝,何家奶奶年事已高,何家丽决定搬回娘家照顾奶奶——实际上,她是带着丈夫张建国一起搬回来的。
原来,他们的儿子即将结婚,何家丽打算将自家的房子留给儿子使用。虽然这体现了她的孝顺之心,但背后也隐藏着个人利益考量。
她的理由是,儿子姓何,而父亲曾希望张建国作为养老女婿,因此娘家的房子理应归她所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何家丽的想法本无可厚非,但她并未公开表达这一点,而是宣称自己回娘家是为了尽孝,要求其他人出资,显得有些虚伪。
当最小的妹妹何家喜为孩子上学想要迁户口时,她担心何家喜也会来争夺房产,便谎称户口本不在,无法办理。
3、看似精明实则狭隘,毫无领导力
何家丽自视为家中长女,表现得十分精明能干,并试图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实际上,她的见识相当狭窄——五个妹妹中只有老四考上了大学,其余人不是未能考上就是直接放弃了高考,只要能找到工作就满足了。
即便是老四,如果不是为了给老五让出一个名额,可能何家丽也不会鼓励她去考大学。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社会普遍重视教育背景,这样的“家长”显然眼界太低。
与她的同学张秋芳相比,后者不仅自己上了大学,还帮助弟弟出国留学,家庭状况远胜于何家。
不仅对妹妹们如此,她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给予应有的期望,儿子同样没有上大学,而是通过父亲的关系参军入伍。
她在对待妹妹们的对象时表现出极大的偏见,但在面对自己儿子的问题时却异常沉默,甚至同意了女方提出的过分要求。
这样的何家丽,尽管自认为在家庭中付出了许多,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既虚伪又专制,缺乏真正的家长应有的胸怀和威望。